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2月24日收盘,*ST新海(维权)股价再次收于1元以下,对于已经存在“可能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的*ST新海而言,这并不是个好迹象。
(相关资料图)
2月15日,*ST新海曾发布公告,称实控人和一致行动人拟增持公司股票,此后,公司的股价曾短暂拉升,而后再次跌破1元并持续至今。2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致电公司,拟咨询增持的实质进展、重大违法事项的听证进展等事项,但公开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表示,从当前的监管环境和*ST新海的基本面来分析,公司自救保壳的概率不高。
实控人曾抛增持计划挽救股价
*ST新海2月15日的公告显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张亦斌及其一致行动人(海竞集团)欲增持公司股份,但有一个条件,即张亦斌作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的特定身份,如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限内丧失前述主体身份的,张亦斌及其一致行动人(海竞集团)将终止实施本增持计划。
此后,交易所下发关注函给公司,要求公司核实增持主体的资金来源,核查张亦斌、张亦斌配偶马玲芝所持公司股份被冻结涉及的具体事项及最新进展情况,相关股份近期是否存在被司法拍卖、强制执行的风险,并充分提示公司控制权可能存在的不稳定风险以及相关增持计划可能因实际控制人变更而终止实施的风险。
对此,*ST新海在回复中解释,增持公司股份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并列举了增持主体持有的物业,“增持主体表示,在必要时可通过变现相关物业、股票资产为本次增持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张亦斌夫妇的持股情况,*ST新海的公告则解释,预计相关质押式证券回购纠纷,短期内不会进入执行阶段,因此,相关股份近期暂不存在被司法拍卖、强制执行的风险。
不过,这些解释并未能挽救持续下跌的股价,截至2月24日,*ST新海连续多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T新海自救的概率并不高,公司本身有严重的问题,想摆脱困境实非易事,叠加当前的监管环境,卖“壳”的可能性也不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公司想脱胎换骨继续留在资本市场的希望不大。
自救保壳概率不高
除了持续下跌的股价,*ST新海此前的重大违法事项也如同悬在公司头上的一把利剑。公司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张亦斌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于2023年1月1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根据《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查明涉嫌违法的事实,公司2014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及2019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经测算,公司2016年至2018年实际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值,公司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负值,2019年度财务报表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虽然*ST新海称,公司已经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团队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了阅卷、听证,但是,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皆认为,通过听证自救的可能性不高。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资本市场近几年来对于低价股堪称“残酷”,投资者用脚投票,已经有一批和*ST新海有类似情况的上市公司离开了资本市场。在过往的案例中,不少公司也积极想办法自救,包括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公司要求听证等,但通过听证改变处罚的可能性不高,“一家‘壳公司’有没有挽救的价值,既取决于公司能否有持续经营的内因,也要看有无重组、重整的潜力、价值与外力帮扶,如果都没有,那离开资本市场,就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