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勇 刘智 通讯员 章晟)2023年5月29日一大早24岁的研究生刘辉(化名)就来到了我省定点采集医院血液科进行最后一次造血干细胞动员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把这份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一位急需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救治的血液病患者用于挽救其生命“这是我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刘辉告诉记者,出生于1999年的他,5月29日迎来了24岁的生日,当天他完成了第一次干细胞采集。“感觉这次生日特别有意义,希望远方的他早日康复。”刘辉坦言,完成一件救人的好事,让自己这个生日特别有意义。
2017年,刘辉还在学校上学时,在一次献血时了解到中华骨髓库,于是留了HLA分型资料,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去年11月,他接到电话,得知有一名患者与他配型成功,问他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刘辉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怕家人知道了担心,他一开始没有告诉家人,也没有通知导师,只是在他需要请假时,学校领导才得知此事,而家人也很支持。
【资料图】
5月29日,刘辉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通过最快的方式,送到患者所在医院,输入患者体内,完成这份爱心的传递。
面对生日的烛光,武汉研究生刘辉许下了这样的心愿:让‘生命的种子’快一点到达患者所在城市医院,愿那边的另一个生命重新绽放。
经过近四个小时采集,至上午12时30分,从刘辉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被装进中华骨髓库干细胞储运专用箱,如果飞机不晚点,当晚9时余,干细胞即可输入一位被救助者体内。 采集工作结束,刘辉从病床上下来,活动下四肢,他说,“现在感觉从没有过的轻松,能救到别人,也像是自己获得了新生。”
“刚刚通知我有患者与我配型成功时挺意外的,因为知道配型成功的几率一般是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几百万之一。”从早上8点30分就躺在病床上进行采血的刘辉笑着说:“感觉很幸运。”
在连续注射动员剂的第五天,采集工作终于正式开始。此时的刘辉两个手臂都插着针管,暗红色的干细胞悬液顺着管子流入采血仪器。小伙子很放松,中途还小睡了几次, “没啥不舒服的感觉,抽取过程没那么恐怖。”
刘辉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是在2017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当时对捐献有所了解,知道并不会对自身造成什么影响,但是一旦配型成功,自己的一点点付出却能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什么不去做呢?”
刘辉看上去很是憨厚,说话时爱笑,平时喜欢运动,负责为他采血的医生说他的身体素质很好,血管也粗,所以血液采集的速度会比较快。
正如医生所说,采集过程顺利且迅速,不到四个小时,造血干细胞悬液已经采集完毕。与此同时,来自患者所在城市医院工作人员也风尘仆仆地赶到。
当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将刘辉捐献的干细胞悬液郑重的交给对方,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接过,仔细地装箱。“没想到采集的这么快,我们订好了下午6点的飞机,如果不误点,晚上9点多,干细胞便可输入患者体内。我们现在马上就走,看是否能改签更早的航班。”
5月24日,刘辉便在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采集医院,当时兴奋的他以为可以立刻采集,到达医院后才知道还需要连续注射四天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集中在外周血中。
而正是打动员剂的这个“插曲”,把捐献的日期幸运的“转移”到了他生日这一天。“纯属巧合,但也许是上天降临给我的两份幸运吧,让我有幸救助他人,有幸度过了本命年这个特别的生日。”
捐献完毕,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点上了生日蜡烛,刘辉从旁边的花束上抽出一支康乃馨握在手里,闭上眼,静静地许愿。
被问及许下的愿望是什么,他有些腼腆地说,“被救助的那位患者好像是一位成年男性,我想他应该也是一位母亲的孩子,都说‘儿生日娘苦日’,我之所以拿起这朵康乃馨默默许愿,一是要感谢我的妈妈给了我生命,祝她健康长寿,同时也祝福远方的那位患者能够重获新生,一家幸福。”
说着这些,刘辉眼睛有些湿润,他说,捐髓的事儿还没告诉妈妈,过会儿要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要告诉她,24年前你给了儿子生命,今天儿子做了件好事儿,帮助别人有了延续生命的希望。儿子长大了,没给你丢脸。”
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表示,大家常说的捐献骨髓是指正常人不到1%的造血干细胞,且造血干细胞是可以再生的,一般不影响健康。
中华骨髓库正在不断扩大,但依然不能满足血液肿瘤病人对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的需求,希望更多的适龄人群加入进来,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
标签: 标签: